去年開始,原住民族可以在自己的歲時祭儀當中,挑選一個本族的祭典為國定假日,本族人可以在這個節日放假。這是一個尊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推動與保護,相當有助益。本期《原教界》就是以「原住民族的節日」為主題,讓讀者了解14個民族的節日是如何被制訂出來。

 

【原教前線】訪問14位族群委員,面對這個新的政策,族人如何選擇自己的節日,同時我們更呈現14個民族有哪些傳統的歲時祭儀、現在成為國定假日的又是哪一個祭典。希望對於想認識各族文化的讀者有所助益。

 

【延長線】則是有關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的3篇文章。包括潘英海老師從學者角度觀察歲時祭儀,並探討其中的文化創新與斷裂具有何種意義;陳文玲老師根據日本學者馬淵東一的研究,介紹布農族的曆板與曆法。除此之外,雅美族的傳統曆法,如何因應時代變遷與西曆、農曆及現代族人作息結合,則可見於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連年出版的雅美族夜曆。

 

【原語論壇】亦配合本期主題,看看阿里山鄒語、布農語、賽夏語、阿美語如何表達「祭典」和「歲時祭儀放假日」。

 

當原住民族在歡慶自己有放假日時,《原教界》正面臨7年來的最大考驗,我們的氣力用在與新主管單位的磨合,身為協調聯絡人,又是這一期的主編,無可奈何,心力憔悴。若是沒有星芸助理的耐心協助,以及立君美編的高度容忍與配合,這一期「原住民族的節日」恐怕無法維持一貫水準並且更重要的是如期地出版。

 

《原教界》經營7年了。堅持專業與理想,是編輯這份刊物的原動力。若是沒有這種原動力,流於形式的刊物,不需要再多一本。這個概念應該也是討論「原住民族節日」的核心問題。

 

傳統的祭儀是以祭祀為核心的活動,可是檢驗現在的祭儀,大多演變成帶著觀光性質的展演。維持祭儀傳統的重點是要找回民族生命的原動力,而不是流於形式或其他考量,這應該是每個原住民族面對歲時祭儀傳承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