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上映後佳評如潮,它是台灣史上第一部以原住民族語為主要發音語言的電影,它也讓許多觀眾省思到本土語言的重要,感受到本土文化消失的危機。學校裡有一群為了傳承本土語言而默默耕耘的支援教師,他們的心聲卻常被忽視。本期便以「學校裡的本土語言課程選擇與族語支援教師的甘苦」為主題,探討現今民族語言教學的議題。共收錄36篇文章,其中6篇為主動投稿。

 

【原教評論】邀請教育部國語會鄭安住委員、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張學謙教授、新北市八里國小雲垚榮校長(泰雅族),從政策制度、課程實務、教學現場3個面向,評析本土語言教學的現狀與族語支援教師的挑戰。

 

【原教前線】由各縣市的族語支援教師執筆提供第一手情報。我們關心的問題是:族語支援教師的困境為何?學生對於族語課程的選擇為何?學校對於族語支援教師的態度為何?透過台南市、台中市、台中市、南投縣的綜合觀點,以及噶瑪蘭語、撒奇萊雅語、魯凱語、阿美語、布農語等教師的個人心聲,窺見教學現場的整體現況。

 

【校園報導】提供12所學校的現況,包括6所國小、3所國中、3所高中職,由該校校長、主任或教師執筆,細分為都市及原鄉的原住民重點學校、非重點學校、災區學校等不同角度,希望深入瞭解這些學校推動族語教學的努力以及族語支援教師的聘用問題。透過上述兩個欄位,可以觀察學校裡的本土語言課程選擇,同時暸解族語支援教師的甘苦。

 

有一些族語雖存活,卻因學校沒有進行教學而岌岌可危。【主題延長線】報導巴宰語及噶哈巫語的教學現況,也關心新移民的語言發展。在原住民族研究方面,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榮譽教授笠原政治,上學期來台在政大擔任客座講學,也值得關注。搭配本期主題,【原語論壇】探討族語的甘與苦如何表達,也擴及該族族語的各種味覺概念。

 

本土語言教育推行至今已歷10年,成效也逐步展現,雖然路途漫長而艱辛,族語支援教師往往甘之如飴。他們的快樂,多在於學生找回民族的自信與尊嚴;他們的痛苦,多來自於整體教育環境的壓迫,盼望政府能給予更多關注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