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討論原住民族的人名,這是攸關「民族大義」,卻又是生活必備的長期擾人的事。

 

本期評論三篇的執筆者,原民會綜合規劃處處長王瑞盈是推動族名的主管、本刊總編輯林修澈是人名學專家、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理事瑪達拉‧達努巴克是將人名與族語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實踐者。封面故事「人名有譜」,總結台灣原住民族姓名改變過程的混亂、遇到的阻礙,以及解決人名登記混亂的兩個關鍵,是「用字」與「格式」。

 

在「恢復族名」的發展過程,目前有重要成果,就是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所執行的「原住民族人名譜」,該名譜已經全書上網,廣徵大家校對中。該案執行過程曾舉辦過25場座談會,遍及各族多鄉,各族對於「理想族名」都有相當深刻的表達。本題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

 

「恢復族名」,口號既出,莫不動容,但結果是1%向前,4%應聲,95%原地不動。「為何不是一呼百應?」這是大家最感好奇與興趣的焦點,本期設計一個平台讓大家說「我為什麼要恢復族名/我為什麼不要恢復族名」,呈現104個人的意見表達,不知是否也可以找到你自己的意見?

恢復族名有沒有更多的想像?本刊推出一篇「用族語讀漢字人名的構想」,思考如何讓「原住民漢字人名」既保留本民族的正確發音,又保留其文字上獨特的民族色彩,同時兼顧大社會對人名的使用習慣,很有創意,足供參考,至少是一次頭腦的柔軟體操。

 

對於人名有長期關注與研究的專業學者,也不吝表示高見,包括:松岡格(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副教授)、伊萬納威(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鍾興華(原民會副主委)。另有感性的故事,悠蘭‧多又(台中市文化資產處遺址傳藝課課長),寫出一篇自己改名的心路歷程。人名譜是民族傳統的重要資產,也可以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2015年,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出版《原住民族命名文化教師資源手冊1》,本刊訪問協會理事長柯玉琴老師,瞭解一群老師在校園教育與推廣所做的努力。

 

實務,是理念之外的另一面,也是它的延伸。編輯部整理出「恢復族名: 法令&統計」以及「如何恢復族名」(恢復族名的辦理手續),提供清楚而實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