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是危機也可能是轉機,要如何使環境災害成為促進社會朝向更好的生存發展契機,端看一個社會能否反省過去的錯誤,調整過去不當對待環境之作法。換言之,災後重建的關鍵,不僅是硬體設備、公共工程的修繕與恢復,而是重新建立更適當的人地關係。

 

八八風災發生至今即將屆滿5年,在災時應變的慌亂與災後重建的紛紛擾擾逐漸淡去之後,我們的社會從中學到什麼教訓?是否能夠用更多元而深刻的方式,特別是從原住民長期和環境互動所累積的知識、經驗與態度,來認識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面對環境變遷帶來的挑戰呢?

 

本期《原教界》包括【原教評論】的浦忠義主任秘書、沈淑敏教授、王富美校長,【原教前線】的范月華老師、風薇萍女士、陳襯芙女士、拉戶依‧倚岕先生,【校園報導】的伍麗華校長、莊祿崇校長、倪郁嵐老師,【新書書評】的莎伊維克‧給莎莎女士,【會議報導】的蘇子翔同學。同時,負責採訪的還有曾巧忻、陳堯、陳怡萱、簡圭彣、張孟瑄、林駿笙、楊竟加等幾位同學。

 

結合原住民知識面對環境變遷的挑戰,不僅是一個現代科學與原住民知識對話的議題、也是一個跨文化對話的議題,同時是一個教育的議題,因為它涉及各級學校教育中環境教育的調整、民族教育中各種傳統知識的充實與再建構,以及社會教育中多元文化主義認知的擴大提升。本期《原教界》所介紹的每一個案例,都是原住民族與台灣整體社會朝向建立一個更適當之人地關係的努力,期盼這樣的努力能夠持續累積與推進,也期盼有更多人關注並投入這樣的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