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台灣的原民天空有熱焚風,有火彩虹,有大豪雨。原民歌聲綻放在海洋音樂祭、災區山海文學營、都會的交響詩樂、反美麗灣的杉原沙灘,也出國前進到南太平洋的藝術節。本期【全球視野看民族】帶領我們從地圖看原住民族的全球化。
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部落學校10年計畫(原稱做「實驗型第三學期制民族學校」)正在花蓮、屏東、台東3地的部落展開巡廻說明。原住民各界期盼返本開新、自主辦學的動力火車正緩緩地安置軌道,準備鳴笛開動。雖然這個10年計畫投注經費與氣魄實在不夠到位,但目標已定,各國先進辦民族教育成功要訣也無他,不過就是三步,一步開始,一步修正,一步堅持,就讓本期《原教界》記錄民族學校這段開始啟動的步伐吧!
何謂第三學期制?第三學期制有哪些課程?扮演自主辦學實驗領頭羊的3個部落,他們的規劃理念與推動現況各是如何?目前卑南族的民族議會已整合8大部落,以回歸巴拉冠傳統整軍待發,而部落眾多的中部阿美和北排灣正在做跨部落開會溝通協調中。【原教評論】和【原教前線】請到前原民會教文處李榮哲處長,長期扮演教育智庫的傅麗玉教授、陳枝烈教授、周惠民研究員,以及在原鄉部落的洪志彰校長、萬中興理事長、顏成仁理事長,敘說辦學理念、課程設計與推動現況。
第三學期制的新改變令人期待,但原民課程基本盤仍須仔細檢視,本期【封面故事】一一環顧全國民族教育課程的現況,有述有諫。在【校園報導】中,長期在大專原民相關中心推動高教原民課程的林益仁老師、汪明輝老師、王雅萍老師對通識課程、師培課程、原民學程都傳來原住民課程版圖仍有待拓展的聲音,亟需建立監督平台與重點挹注資源。高中課程,請樹林高中原專班導師林秀鈴介紹原住民文化如何在學校扎根;而南台灣屏北高中小清華原專班王居發主任也介紹從民族與生態全新出發,帶動學生關懷部落的課程。國小的特色學校與特色課程是原民重點學校資源教室長期耕耘盛綻的花朵,退休校長曹天瑞在宜蘭武塔國小的獵人課程報導,讓人看到「哈卡巴里斯」86歲哈勇頭目與韋文豪老師回舊部落尋根及「找路」發生的意外與心酸。
謝美蘭分享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透過公益彩券計畫開設石板屋修繕課程,台東衛生局的原民化衛教手冊讓人驚豔,陳誼誠介紹剛加入高教原專班行列的義守大學重金大手筆投資的「打造一手絕活」課程,也都呈現了在地風貌。
原住民教育改革典範毛利族語,南島祖靈的聲音則在封底相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