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日本語 漢語
2007-12-12

原教界18期出刊

原教界發行第18期,已經是滿三年了,本期的原教界,本著對原住民族的關心必須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的信念,以台灣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與日本北海道大學Aynu先住民研究中心簽約合作為契機,我們以「愛努(阿伊努)的民族發展」為主題做專輯,算是對三年經營原教界的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和北海道大學アイヌ・先住民研究中心簽約,展開長期的學術合作,用「Aynu民族」專號開始,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由於台灣大眾對Aynu民族的瞭解有限,導致我們製作這個專輯的構想,事實上台灣原住民族在對外上與日本Aynu民族在對外上,雙方都把對方列為首批名單,台灣已經形成「知Aynu」的小眾,是本期的執筆者。日本對於台灣並不陌生,只是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卻不留印象,但是本專號日本方面的作者,半數以上都有來台的經驗,全部有接待台灣原住民族相關事務人員的經驗。連結兩邊的小眾一起共同交談,這正是實踐學術合作的開端。

 

18期和前面幾期完全不同,從頭到尾都在討論愛努民族,將其介紹給台灣的讀者,也算是拓展視野。我們共邀請22篇稿件,有8篇是台灣人撰寫、13篇日本人撰寫、1篇在日美國人撰寫,因此本期雜誌採取雙語呈現的方式,寄望雙方讀者都可以同時瞭解對方的認知與思考。然而這是個辛苦的過程,以前只需要邀稿編排,現在多了翻譯的問題,尤其是執行貼近原文的直譯,增加校稿的工作量,從人力到時間,對我們來說都是艱苦的考驗,跌跌撞撞也終於是如期出刊了。

 

 

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名詞台日雙方的用法有極大的差距,有進一步闡釋的必要。對於原先居住的民族到底要叫「原住民」還是「先住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日本「原住民」這個詞有貶意,甚至在媒體上也禁止使用,因為含有歧視的意味,所以日本是在「原住民」與「先住民」之間謹慎考慮之後,採用「先住民」。但是台灣相反,台灣認為「先住民」一詞有歧視的意思,於是在「先住民」與「原住民」謹慎考慮之後,採用「原住民」。雖然雙方看法有分歧的地方,但尊重「原先住民」的立場與用意,其實是一致的。本期「原教評論」林江義的〈再思「先住民?」―愛伊努族的名稱〉,是從台灣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日本先住民,因此文章有比較強烈的批判。我們在這裡特別提出這個概念的解釋,剛好也可以提供大家來思考兩種語言對於同一詞彙的不同語感所呈現出來的問題。

 

另外一個被凸顯的問題是,「Aynu」的漢語譯名到底是叫做「阿伊努」還是叫做「愛努」?這個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按照愛努人的說法,這個字是兩個音節,所以應該是愛努。但是如果按照日本語的發音,聽起來是三個音節,因此寫成阿伊努也不能算錯。台灣剛好流通的是「愛努」,兩個音節;中國流通的是「阿伊努」,三個音節。當然,要使用哪一個譯名比較妥當,應該是本民族自己來做決定,不過因為在稱呼上面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困擾,其實我們也很難去處理該怎麼做。本刊是尊重所有的作者,讓他們各自表述,也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意見的聲音呈現出來,期待這樣的過程可以提供給本民族在選擇一個固定的漢語名稱時做參考。

 

我們這次的專號,有三項很大的展現。第一,把「原住民vs先住民」這一組概念做相當聚焦的闡述。第二,把「愛努vs阿伊努」這個名稱的問題集中凸顯。第三,把「日本&台灣」的相關人士做相當規模的動員。在這個刊物,大概也可以代表呈現雙方對於Aynu民族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