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序 | 標題 | 作者 | |
---|---|---|---|
0 | 目錄 | 編輯部 | |
1 | 從原鄉地方創生特殊性的角度看大學社會責任 | 吳勁毅 | |
2 | 大學社會責任之我見 | 郭明政 | |
3 | 尖石區泰雅民族實踐教育與大學合作的意義與展望 | 徐榮春 | |
4 | 大學社會責任與原鄉地方創生 | 官大偉 | |
5 | 政治大學「原鄉原民的文化與產業」計畫 | 戴秀雄 | |
6 | 泰雅族實驗教育Lmuhuw資源雙語文本化融入地方創生 | 劉柳書琴、黃琬婷 | |
7 | 部落之星—智慧偏鄉健康培力計畫 | 劉影梅、林昀萱 | |
8 | 往復復興,這一年 | 吳忻怡 | |
9 | 「小米方舟」,作為大學社會實踐課程的一環 | 林益仁 | |
10 | 台北科技大學—石磊部落共創新生態體系 | 陳建文 | |
11 | 在過去之中展望未來:一場回顧尖石鄉部落發展經驗的座談 | 吳薇 | |
12 | 義守大學在「做部落真正希望的」計畫 | 胡哲豪 | |
13 | 返鄉青年看部落觀光與地方創生 | 柯念竹 | |
14 | 新瓶裝舊酒?—台灣地方創生的忙與盲 | 金惠雯 | |
15 | 泰國的大學社會實踐與地方發展 | 王雅萍 | |
16 | 從日本經驗觀察大學社會責任與原鄉地方創生 | 黃書緯 | |
17 | Ke Kuleana i Ka ʻĀina:大學社會責任應建立在土地上 | 李孟儒 | |
18 | 以原住民族海洋文化為主體的觀光與社區永續發展:紐西蘭凱庫拉的賞鯨產業 | 詹庭萱 | |
19 | 在地社會實踐與國際交流合作:菲律賓伊富高大學的經驗 | 簡圭彣、陳宣亦 | |
20 | 眺望太平洋 | 編輯部 | |
21 | 維基上網之際 語言的代碼之爭 | 王嘉棻 | |
22 | 阿美族《阿西路愛》繪本創作歷程與省思 | 洪婉莉 | |
23 | 2020年南島語言復振交流論壇會議報導 | 溫英傑 | |
24 | 海地克里奧爾語 | Diffry charfrior |